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篇1教学目标:
1、以“启示”为线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透彻读懂“启示”的内涵;
2、采用设身处地、切已体察的方法,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从“钓鱼的启示”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启示,训练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结合故事,紧扣文本,透彻理解“启示”的内涵。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切已体察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聚焦“启示”
1、师分开板书“钓鱼、启示”两个词,提示:你能根据这两个词将课文16节分成几个部分?如果在两个词之间加上一个“放鱼”,你又能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生讨论、交流)
2、利用“钓鱼、放鱼、启示”这三个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
思考、交流,师点拨学法)
3、师小结:这篇文章结构有点像我们中国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一样,前面是故事,后面是道理、启示。故事很有意思,道理却难懂。这个钓鱼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学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不知题理题窍,临文时,必无决断????作文如此,读文、解文也当如此。“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具有强烈的结构性与线索性,抓住它、利用它训练学生的结构意识与概括能力以及形成学习主线,就是让学生从题目中得到启示。)
二、质疑“启示”
1、课件出示父亲教诲詹姆斯的话: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很大诱惑的.时候。
2、让学生小声读两遍这段话,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
(教学意图:虽说学贵有疑,但质疑能力是需要激发与培植的。老师有意将质疑点集中文本的关键处,启迪的是学生质疑的切入点。)
三、品悟“启示
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道德是简单的,实施起来为何难?难在哪?再带领学生回到文章中去,将它探个究竟。
(一)设身处地谈“该不该”
1、师:回顾全文,好好想想,你认为放掉这条大鲈鱼该不该?
2、师生交流,明白放掉鱼是应该的,正确的,是简单的事。
3、反诘:你们都认为放掉鱼是应该的,正确的,是一件简单的事。难道詹姆斯内心深处不明白吗?但他愿不愿意这么做呢?
(二)依据文本读“愿不愿”
1、师:詹姆斯不愿意,你从哪儿知道的?清找一找,读一读。
2、学生交流,师点评
预设一:父子对话环节,抓“大叫起来,大声抗议”读现詹姆斯的十分不愿意。
预设二:从詹姆斯放鱼的慢和鱼游走得快的速度对比中,体会詹姆斯的一百个不愿意。
预设三: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从“看着”的乞求味道中领悟詹姆斯的一千个不愿意。
预设四: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从“悲哀什么”的讨论中深悟詹姆斯的一万个不愿意。
(三)口语交流“难不难”
1、师:的确,从詹姆斯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感慨中可以看出他对放掉这条大鲈鱼的千不情万不愿。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难在哪呢?现在你就是詹姆斯,结合前文,敞开心扉说说你为什么不愿意放?
2、师生以口语交际方式进行情境对话,揭示詹姆斯的内心世界,直面“很大的诱惑”——鲈鱼大;很难钓;没有人发现,就算违规也不会受到惩罚等。
3、追问:你、我、我们都懂得詹姆斯的不情不愿,都理解他面对很大
诱惑时的挣扎,那他最亲的人——他的父亲,难道不懂得、不理解吗?难道他不爱詹姆斯吗?可他为什么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呢?
(四)切己体察理解如何战胜难
1、师生或生生再次合作读父子那段对话,换词体会“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中“得”的坚决、肯定,毋用质疑、不可商量的意味。
2、当詹姆斯“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时,父亲读懂他的心思了吗?他却再也没说话,但我们相信他内心对此一定有千言万语,结合课文和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他心里会说什么?
课件出示句式:孩子,的确,月光下,没有一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除了我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啊,可是。
(五)纵深拓展中推进主动地放——不难
1、师:可是这些话父亲已不想说,不再说了,他一定要让儿子用行动去说。儿子用行动说了吗?
生再读詹姆斯放鱼的过程,感悟他从不情愿到有一点点接受。
2、父亲不说,还因为他相信,岁月会替他说话的。
课件出示,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完形填空、交流:
十五岁时,有一天深夜,詹姆斯筋疲力尽,很想尽快赶回家,马路上空无一人,于是打算闯红灯。这时,父亲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你把它放回水里去。”
二十五岁时,詹姆斯为签约公司设计的图纸,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看中,打算高价购买。这时,声音又在他心中响起:“孩子,你把
它放回水里去。”
四十五岁时,开发商想用重金收买詹姆斯,掩盖其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时,声音不断回响:“詹姆斯,你把它放回水里去。”
(教学意图: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性来自意蕴丰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读,争奇斗艳的听说读写思。理性呢?首先来自事情发展的线路,作者写作的思路,以及教者对前两者深刻体认而自觉追求三线合一的教路。从“该不该”到“愿不愿”又到“为什么得放”再到“自觉地放”。这样的纵深推进,让课堂如深深地泉眼,使得学生思维的泉水欢快地向前流淌。更何况,各种理性策略灵活贯穿于对文本的感悟中,课堂怎不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四、释疑“启示”
1、师:当我们紧贴文章,与人物合为一体地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后,你现在再读“钓鱼的启示”这段话,(生读)明白了吗?清晰了吗?
2、悟写:《钓鱼的启示》的启示:。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只要从文本而来,从心底而出,长短皆成文章。学生抒写自己的“启示”,交流,内化并升华主旨。
(教学意图:从质疑到释疑,课堂教学画了一个完整的圆。更有意味的是,这儿贯彻着:课堂上,“做”是比“说”更重要的启示。)
五、人生的“启示”
师:是的,正如你们所说,詹姆斯从钓鱼、放鱼这件事得到如许的启示,而这些启示,又不断启示他的人生。我们呢?我们将来悠长的人生,会遇上哪些事,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又会得到哪些启示呢?同学们,请慢慢走,细细想,好好写出自己人生的各种启示吧!(教学意图:所有的阅读最终是读自 ……此处隐藏23790个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读,然后我参与其中和学生合作表演。老师读“儿子”说的话,学生读“父亲”说的话。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的坚定;体验“儿子”的不理解,不服气,内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学生这时的读、议、想,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在小组合作后,再来练习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课堂气氛会进入高潮。
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从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气的争辩到再三乞求,最后无可奈何的放弃这一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我的组织和引导,从小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这种高尚的情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此时,我相机出示贺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呀!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美的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学会用美的眼睛体验美的生活,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同时,《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也启示我今后从事语文教学要领略语文的美,感悟课文的美,去以“美”启智,以“美”育人!最后,要求学生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会如何选择,再次感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篇14当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在研读“为什么不愿放时”,处理不够灵活。预设中将“钓鱼的细节”与“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的理解联系起来。即:学生说到“鱼大”时引导从哪里看出来?生必然会读到“啊,好大的鱼……”;再引导质疑,从这句话一定能看出鱼大吗?如果“我”是个新手,第一次钓到鱼呢;引导读钓鱼的细节,一是读懂我是个钓鱼“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惊的鱼,必然是真正的大鱼;一是品味钓鱼过程的不易,“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实践下来感觉这样的处理,教师牵引痕迹过重,不如简单处理——学生说到“大”,就引导抓住“啊,好大的鱼……!”读出鱼大;说到钓鱼“很不容易”,引导读悟钓鱼的'细节,相机点拨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个“高手”,进一步说明鱼大,顺势再读“啊,好大的鱼!我……!”一句。使对鱼“大”的品悟更加丰满,教学流程的推进也更为自然流畅!
其次,按照由“事”到“人”再及“理”的教学线索应该没有问题,但具体操作时“事”和“人”不应机械地割裂开,事情的推进和人物心理的演变,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人为地分开,最终造成第一轮阅读不够深入丰满,第二轮阅读又显与第一轮的重复。如果,在品悟“鱼大”,钓之“不易”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读出“我”的这份得意。这样,层层深入,每一环节教学更显丰满,而环节流程进一步精简,必然使教学推进更加紧凑。
第三,就整堂课而言,教师“控制”的痕迹明显,尚未做到放手。主要体现在各环节推进上,教师“教路”主宰一切,学生“学路”被严重弱化。如何让教学的推进,由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引导,而非教师的预设来主宰?这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此外,这种“控制”还表现在第八、九自然段的学习上。教学中的安排:学生自读体会→师生情境对话→再次读两段话。其实像这样两段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话,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提供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
《钓鱼的启示》说课反思
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这件事和父亲告诫作者的话使他一生受用。
1、我引导学生研究父亲的言行。当我们捕捞到大鲈鱼时,父亲虽然很高兴,可是他此时看了看表,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面对道德难题,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让作者放鱼,此时父亲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研究父亲的言行,感悟课文要揭示的主题。
2、读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目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给予评价,使学生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