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的特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2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2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接着 ……此处隐藏15364个字……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0一、说教材
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需要我们在上课前吃透教材。《种群的特征》选自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是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从群体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我将本课内容分为2个课时介绍,下面重点谈谈我对第2课时的设计思路。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所教授的是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好,经过教师引导,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在学习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时,由于种群数量特征较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阅读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层层深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1、导入新课
课堂之初我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由此提问学生: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都有哪些?学生不难说出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我会继续追问: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种群的特征》。
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
2、新课展开
我将遵循“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根据教学内容,将此环节分为如下3个部分
第(1)部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我会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种群密度,并提问:①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②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③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利用多媒体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完善,让学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并理解不同物种繁殖能力不同,出生率也不同。
其次继续使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沿海城市人口的迁入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迁入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并提问: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进而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之一。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再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激励信心,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种群密度”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学习。
第(2)部分: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一个种群中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多于幼年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学生不难回答种群数量会下降。进而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理解种群中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并进一步提问: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学生一次说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我会继续提问:什么是性别比例?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就是性别比例,而且种群中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还可能雌雄适中。理解了其概念之后我会继续追问:性别比例在生产上有何应用?提问学生说出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的案例,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性别比例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展示图片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第(3)部分:种群各特征的总结利用
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我会提问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说说怎样降低我国人口密度和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影响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违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猫应该增加数量,同样迁入和迁出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来解决,比如让它们进行无性繁殖,人工为它们抚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的方法,归纳种群各特征在影响种群密度方面的应用,突破难点。这样的知识点老师少讲解,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小结作业
我将采取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如种群的各数量特征。
针对高一学生素质的差异,我将进行分层作业,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的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再一次回顾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