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对词、句质疑的能力。
2、通过质疑和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优美、壮丽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四季更替,大自然赋予每个季节最有表现力的景物、颜色甚至气味,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我们喜欢春天的明媚、秋天的收获、夏天的灿烂、冬天的纯净,只要你去发现,每个季节都有无限的美丽。上海的冬天很少下雪,而在北方的冬天,雪是经常会欣赏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领略北方雪后的美景,看看北方的冬天会带给我们什么信息。(板:13、林中之冬)
二、初步感知:
1、请大家翻开书,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林中之冬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
2、北方的冬天尽管大雪覆盖了大地,却依然充满着勃勃的生机,那么请你们再看看作者给我们描写了那几幅画面来表现这勃勃生机的?板:雪中足印
黑狗叼鱼
冰河奔流
冰排冲撞
母鹿分娩
3、这几幅画面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那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幅画面呢?(母鹿分娩)
三、精读课文:
1、接下来我们重点自学关于描写母鹿分娩的课文。自学之前,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词、句的质疑)
2、质疑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对文章词句的质疑能力,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对词、句质疑?表达的意思?
板:词、句表达的方式?
表达的效果?
3、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还可以结合课文前面的自学提示,对母鹿分娩这部分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质疑。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
(1)、对于第6、第7节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a、为什么说母鹿分娩是壮丽的?那些词说明了这一点?
b、作者写母鹿分娩的目的是什么?
c、为什么说在我的记忆中へ是永远也不会淡去的一瞬?
d、鹿在母亲的身下倔强的蠕动说明了什么?
e、阳光就是生命是什么意思?
(2)、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请大家先在文中找出描写母鹿落水后的情景的语句。(出示)
①
转着、跳着:遇到危险时焦躁、紧张。
探出头:表现母鹿为了生存而作出了努力。
奋力地游:强烈的求生欲望
终于:表现这种努力的艰巨性
勉强爬上、跪着、站不起来:
已竭尽全力了,母鹿在这场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消耗
小结:母鹿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生存与饿恶劣的环境抗争,在生与死的搏斗中顽强不息,正是这种精神使生命无穷无尽的延续着,所以へ是壮丽的。
②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母鹿顽强的求生欲望,也更具体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生命力量的强盛)
板:生命力量的强盛
③为什么说在我的记忆中へ是永远也不会淡去的一瞬?
(那一瞬牢牢印在脑海里,不会淡去,印象深刻)
④鹿在母亲的身下倔强的蠕动说明了什么?(小鹿的倔强,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⑤阳光就是生命是什么意思?(作者对小鹿的关心,对生命的关爱)
⑥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节课文。
(6)这几个画面的描写中你还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程序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 ……此处隐藏27959个字……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③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爱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更赞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和思想感情教育三个方面,结合散文的教学特点而确定的。
4、教学重点:
三个目标各有侧重点,均是教学重点,因为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
5、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借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是主观感悟。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同时会产生感悟,这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它需要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和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无法体悟作者的主观感悟。
二、教法:
1、台阶情景教学法:
叶圣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进行的。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教材的情与理。台阶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若干个台阶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本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创设情境,以湘西美丽的风景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向往与热情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又层层设疑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物”,感受“情”,了解“理”,发展“智”,达到意境教学的目的。
2、目标导学法:
围绕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式”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现象,总结规律。它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写景文字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励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几幅有关湘西美景的画面:青山绿水图、悬崖峭壁图、急流险滩图等。)
教师边展示边导入:湘西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仅出生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边城》一文更以恬淡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这块神奇、神秘的土地,令人向往。同学们,愿意跟着老师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吗?(生:愿意)(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原理:这段导语,通过引进画面作为媒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同时情绪被调动起来,产生向往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情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围绕白河,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作者又描写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现什么?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单评价(读音、节奏)。考虑到本文写景的语言优美、富于变化,个别字词学生阅读、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而且字词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可以全盘否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正音、释义(结合语境)。
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围绕以上两个问题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收获,从而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边总结归纳边板书)
设计原理: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设疑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读后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谈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探求(互动情景):
步骤:
①要求学生在速读课文中自悟质疑。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力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每小组推荐1人,提出小组内讨论中仍不懂的问题,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讨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应根据同学们的提问进行归纳,然后提出共性的、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问题供全班研讨。如:
A、如何理解悬崖于河于水是伟男子,于生命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
B、结尾“岁月依旧而去而来。白河依旧而去而来。人类的脚步与歌声依旧而去而来。”表达什么意思?
C、文章题为《白河》,只写白河壮美的风景即可,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原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组,明确合作任务,组织全班交流等。同时,教师也应深入到每个小组,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4个步骤,通过学生读中质疑、合作探究、积极讨论、主动发现、得出结论,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将作者的主观感悟转化为自身的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四)、品读课文、体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或深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原理: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举措,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跳出课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的抗争、融合中不断前进着。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如何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设计原理: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现实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以恬淡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质,他们既与自然顽强地抗争,更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作者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渗透在字里行间,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