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致辞 > 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时间:2025-10-25 04:34:33
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足石刻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足石刻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你的向导—姜济州,欢迎来到重庆大足县。我将带你参观大足石刻,这是世界闻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来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西北部的大足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大足石刻群有10多个石像。有十多万具尸体,其中以保定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的典范。石雕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媲美。我们旁边的山是北山,就是古龙岗山。有290个壁龛。我们的车正开往保定山。请系好安全带,注意安全。

亲爱的朋友们,保定山在这里,请跟我下车,我边走边给你们解释。保定山石刻13处,造像上万尊,其中大佛湾和小佛湾最大。它们是由19组佛经组成的大型群体雕塑,有15000多尊雕像。他们的设计很精致,但没有一个是相似的和破碎的“千佛”说。

我们将在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雕像前。请待在附近,小心路滑。

各位注意。我们面前是“观世音菩萨的'雕像。此观音比例均匀,皮肤线条柔和,面部雕刻特别精细,脸型圆润,略带微笑,表情动人;另外衣服华丽,衣服飘飘。你想在这里飞行吗?你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有几只手?你先数!算了,我告诉你,“观世音菩萨手有1007只,那么多是从上、左、右方向伸出来的。每只手都刻得精美柔软,每只手都拿着一把斧头、一把剑、一根绳子等器械,各有千秋,蔚为壮观。现在,请自由参观十分钟。我会在那里等你。

朋友们,看看渗透了佛、道、儒一千多年的石刻,想想那些富有想象力的画面,想想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想想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旅行圆满结束,希望以后慢慢享受。再见!

大足石刻导游词2

各位旅客们: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认为符合下列三条标准:第一,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第二,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第三,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大足石刻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作为一种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宗教艺术,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造像题材,精美的雕刻工艺,科学的艺术手段,独特的处理方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艺术风格,而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亮丽丰碑,同时也成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篇章。)

在素称“石刻之乡”的大足县境内,有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于全县近百处。造像的年代从初唐至明清,前后绵延1200多年,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这一千多年的创造中,以宝顶、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为代表,这五山的石刻造像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艺术的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

宝顶山摩岩造像经历年考证,开创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为南宋密宗一代大阿闍黎赵智凤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宗旨,尽毕生之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营建而成的,我国唯一的一处大型佛教密宗曼荼罗。这个曼荼罗纵横五里,多达十三处,除大佛湾之外,还有龙潭沟、龙头山、对面佛等。

大佛湾的摩岩造像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精华之所在。在三山石岩相连的一个马蹄形山湾内,刻着长达五百米的宗教艺术画廊。造像以山形取势,巨龛相连,蔚为壮观。

这里的造像都经过了赵智凤周密的构思和设计,先雕凿出一个小佛湾作为蓝本,然后再统一布局、施工,在大佛湾扩大雕造。在这里,佛教教义被连环画式的石刻通俗地图解着、昭示着。一组组表现佛教人生观、世界观、修持方法以及儒家伦理、理学心性的大型高浮雕巨龛相连,气势磅礴,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有人称它是“几乎将一代大教收罗毕尽”。其造像题材不重复,构图严谨有序,图文相间,而且表现手法朴实无华,自然生动,将深奥的佛教义理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风俗情节体现出来。观看之人不仅可以从中阅读到佛教教义,还能从中领略宋代的世俗社会、家庭生活和精神风貌。

参观时,我们还能看到古代的艺术家们在造像施工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揉进了力学、

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因材而施艺。他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虽然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创伤和自然风化,却仍然闪烁着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光辉,启迪和激励着人们向民族精神和艺术智慧的新高峰攀登!

整个大佛湾的造像,从护法神起到正觉像止,共有十九幅大型雕像,编为三十一号,分述于后。

正觉像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

碑上载:“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 ……此处隐藏11292个字……迦涅盘圣迹图。“涅盘”实际上就是死了的意思,但它和一般人所说的死又不一样。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今天时间有限,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见,注意安全,保护环境卫生,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希望大家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光。

大足石刻导游词1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充满宗教气息的大足石刻。我是此次大足石刻之行的导游,那么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入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整个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大足石刻题材多样,资料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资料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便是大足石刻的总体概况,相信大家对大足石刻也有了必须的初步了解,大家是不是开始对大足石刻产生兴趣了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到大足石刻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北山石刻,来领略盛大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资料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看着这些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的石刻像,大家是不是也被震撼住了呢,虔诚的朋友不妨在参观的同时,停下来拜拜,或许能心想事成也说不定哟。除了刚刚大家所看到的北山摩崖石刻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石刻,看过这些不同造型的石刻后,相信大家会对大足石刻有充分的了解,对佛教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资料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期望大家能喜欢大足石刻,能对此次大足石刻之行感到满意,期望大家能再次来到大足石刻游玩。

大足石刻导游词14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区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巅(俗称佛湾),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

北山石刻造像依岩而建,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约7—10米,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其中造像264龛窟,近万尊,阴刻图1幅,经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题材丰富,以密宗造像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北山石刻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五代造像占北山石刻的.三分之一以上,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变等新的内容,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北山石刻以其精美典雅,时代特征显著,雕刻细腻,艺精技绝,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又集晚唐、五代、两宋作品于一体,展示了晚唐以后各个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貌和发展演变,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山第177号“泗州大圣龛”,刻于北宋靖康元年。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

大足石刻导游词1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各位游客朋友们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这天我将带大家一齐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风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资料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与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与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此刻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这天的游览即将结束,期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

《大足石刻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