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时间:2025-10-16 06:42:30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经典)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经典)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315前夕,北京等40省市消协(消会、消保)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同发布的《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多消费者不细看食品标签及说明;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六成多消费者遇到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不易辨识的情况;六成多消费者认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问题;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消费者占比最高,同时仍有 19.91%的消费者“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很多消费者对新《食品安全法》能否落到实处持怀疑态度;七成多消费者认为只有严格执法、加监管力度,才能提高消费信心。

四成多消费者看标签不仔细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场所的选择上,92.89%的消费者通常会在超市等型购物场所购买食品,占比最高;五成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便利店和农贸批发市场,还有三成多的消费者会选择网店和食品零售店。同时,86.51%的消费者认为路边早、夜市或小摊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高;其次是网店,有57.13%的消费者认为网店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相比较而言,超市等型购物场所的食品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只有11.17%的消费者认为这里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低。调查显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路边早夜市、小摊贩及新兴网店的食品安全检查,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在被调查者的消费习惯上,调查显示,44.37%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之前会查看包装标签及说明,但看得并不仔细;同时有1.53%的消费者根本不看。在“消费者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中,92.42%的消费者表示会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有四成多的消费者却不关注食品的生产厂家、厂址及产品成分等信息;还有六成左右的消费者不关注食品添加剂、贮存条件、规格、净含量及食品安全标识等信息。这说明很多消费者还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自身消费安全。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受品牌、价格的影响最,分别有77.04%和76.77%的被调查者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在给消费者更多实惠的同时,要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呵护品牌形象。另外,因为食品的特殊属性,75.97%的被调查者表示食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也是影响他们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半消费者对食品的色泽、外观等感官方面并不敏感,六成多消费者没受到产品成份、生产厂家的影响。这也提醒部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还应多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及产品成分、生产厂家等因素。

近八成消费者:偶尔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另有14.96%的消费者则表示经常遇到,仅有 5.56% 的消费者表示还未遇到过此类问题。

在消费者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没有显著标注,不易辨识”占比超过60%;“宣传虚假或夸”、“餐饮企业生产环境脏、乱、差,卫生不达标”和“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三种情况的占比均超五成;另有四成消费者遇到过食品掺假掺杂、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情况;还有两成多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或致病性微生物超标”、“转基因食苹有按照规定显著标示”及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没有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等违法情况。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食品经营者的高度关注。

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环节来看,65.47 %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16.65% 的消费者则将原因归咎于种植养殖环节;另外,分别有10.83%和7.01%的消费者认为餐饮消费环节和批发零售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这说明多数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是否安全、卫生非常担忧,相关部门也应加对这一环节的监管以及处罚力度。

那么,在遇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消费者会如何处理呢?调查显示,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占比最高,为56.70% ,向行政部门或消协投诉的,排在第二位,占比17.81%;直接联系生产厂家的则较少,仅为4.29%。这就要求食品销售者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不要推诿责任,力争将消费纠纷解决在这一环节;调查还发现,仍有 19.91%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食品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就要求消费者要强化维权意识,勇于维权,不让不法商家逍遥法外。

在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看法方面,51.25%的消费者持悲观态度,认为问题很多,并表示担忧;33.07%的消费者则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表示“有些问题,但可以解决”;还有15.62%的`消费者更为积极乐观,认为形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从消费者的态度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令部分消费者非常担忧,但相关部门改善现状的努力,已使不少数消费者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

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来看,七成多的消费者认为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利欲熏心,而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对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因;还有54.20% 的消费者将原因归咎于自身,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欠缺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这就要求食品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建设,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执法,加不法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和惩处力度。

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

2015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那么,广消费者对这一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武器了解程度如何呢?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让人跌眼镜,竟有63.41%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新的《食品安全法》了解很少,甚至有12.50%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普及工作,扩这一法律的社会认知度,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而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73.41%的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消费者的投诉能否得到及时处理,37.45% 的消费者关心从源头到餐桌如何实现食品的全程监管,37.89%的消费者关心各部门能否狠抓落实,严格执法,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加了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这一举措,消费者又是怎么看呢?调查显示,.24%的消费者表示效果很难说,关键要看是否真正落实到位;30.88%的消费者表示非常好,可形成有效震慑;仅有 ……此处隐藏29743个字……的宣传提高我们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

第四,提升我们跟不同类型的人们的交流能力。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问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调查,共设15个题目,有多选题(详情见附件),共分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

具体分析:

1、调查人群中60%是男性,40%为女性。

2、其中46%为学生,46%的人正在工作中,4%已退休在家。

3、49%的被调查的市民很关注食品安全,但也有4%的市民无所谓食品的安全与否,其余的市民则表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4、在购买食品方面,有88%的市民表示会选择在超市购买,28%的市民选择在一些便利店购买,选择农贸市场和路边小摊的市民相差不多,分别为16%和15%,另外还有4%的市民会选择其他地方购买。

5、在购买食品主要关心的问题方面,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是市民购买食品最关心的问题,有将近90%的市民选择此项;50%的市民会关心食品的相关检验证明;由于名牌效应,28%的市民表示会关心食品的生产加工厂家;22%的市民关心食品的价格、色泽、外观等方面;还有3%的市民则还会关心食品的.其他方面。

6、84%的市民有过买到不安全食品的经历,但次数很少;3%的市民则表示经常会买到不安全的食品;也许食品安全意识较高的缘故,还有13%的市民从来都没有买到过不安全的食品。

7、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大多数市民认为是不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造成的,占75%;其次是司法惩罚以及监督不全面,有54%的市民这样表示;另外还有30%的的市民认为是各执法部门沟通不畅,缺乏配合和购买者假冒伪劣鉴别能力不高的造成的;还有4%的市民认为是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的原故。

8、调查显示,在有过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市民中,63%遇到的是食品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56%的是宣传虚假或夸大;没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假冒知名品牌的占43%;还有19%则是没有明确标识的转基因、进口食品。

9、在这些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的市民中,有30%的市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50%的市民只解决了一小部分,16%的市民表示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而只有不到4%的市民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10、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式上,56%的市民会直接与生产经营商协商解决;30%的市民选择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3%的市民则表示会直接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11、56%的市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由生产加工厂家负责;而37%的市民则认为这应该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另外还有16%的市民认为应该由批发及零售市场负责,12%的市民认为应该由中间商负责,认为应有物流及配送企业负责的占6%。

12、许多市民都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41%的市民采取固定几家企业或几个品牌多次购买的方式来避免;34%的市民则选择净菜或有包装的食品或尽量选择在家用餐,减少外出用餐次数来避免;另外还有31%的市民采取不在马路市场、早/夜市上购买,35%的市民采取注意媒体报道,选择推荐品牌,避免购买黑名单的商品来避免。

13、市民们获取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的途径也有许多,最多的是通过报刊等平面媒体,占有57%;其次是通过电视、广播,有54%;还有34%的市民通过网络来得到;26%的市民则是通过与有购买经验的人交流获得;此外还有22%的市民通过相关知识讨论获得。

14、63%的市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检查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50%的市民则认为应该对销售不安全食品的市场进行查处或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加工企业严加惩罚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还有44%的市民认为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购买者的感官鉴别能力是很有效的方法;35%的市民认为应曝光典型案例来警戒其他商家一次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15、政府部门机器也应该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我们市民的消费信心,74%的市民就希望政府和企业应严格食品检验检测来提高市民的消费信心;50%左右的市民认为应该通过国家有关食品认证和树立放心品牌来提高;还有40%的市民希望企业能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来提高;此外,18%的市民认为采用最新范围技术也是很好的方法。

此外,通过我们的观察记录,在校学生和退休人员较比正在工作的市民更关心食品安全,女性比男性更关心食品安全。

这次问卷调查活动也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配合和支持!相信这次问卷调查对增加市民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增强市民安全健康消费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5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社会的调查。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探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相关监管政策的态度,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客观的调研数据,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2、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地域的受访者。问卷涵盖了食品安全知识了解情况、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对市场上食品质量的评价、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认可度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3、调查结果

(1)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仍有一部分人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其中,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对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问题比较关注,认为这些问题对健康影响较大。

(2)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抱有较高的期望。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曾因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而主动放弃购买某些品牌或类型的食品。

(3)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态度

在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态度方面,约6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可追溯性;同时,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现行监管政策表示满意,认为政府的监管力度已经足够。

4、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二是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三是鼓励食品企业自律,提高食品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全行业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每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向更加科学、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