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小儿垂钓》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
上。是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亲切。
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理解诗的意境后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鸟岛》这篇课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我觉得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会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于是,我就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后欣赏,欣赏后再朗读体会。
学第三自然段时,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读,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然后逐句读,抓关键词句,欣赏图片,还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句式训练。第一句“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加上“最”和去掉“最”读,体会鸟岛的热闹,用“最”说句子。抓住“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出鸟的数量多、种类多。然后又出示了几幅群鸟活动的情景图,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中,大胆想象,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的想象非常丰富,他们的表达流畅且细腻。一个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让整个课堂活了起来。第二句我引导学生抓住“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感受鸟窝的多。第三句我引导学生抓住“窝里窝外”、“到处”体会鸟蛋多,透过“玉白色”、“青绿色”体会鸟蛋不仅仅多,而且色彩美。每一句都是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完毕后欣赏图片。从学生一声声“哇塞”中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惊奇,他们的兴奋。有了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赛读,然后各组推荐阅读小能手在班里读。学生各个都读得很投入,完全融入了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中,与作者构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整篇课文学完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鸟岛上群鸟活动场面的动画,朗读了一遍课文。能够看出,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资料,完全被鸟岛的美陶醉了。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的情节非常简单:列宁去找养蜂人,发现路边有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着清晰的规律。最后他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本文的教学更多的是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教学时,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语言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故事与生活的融合。
初读课文后,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在文中找到表示它们位置的词语,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摆一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可能就会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
……
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1、指导学习雷雨前景象时,我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的雷雨前的天气,然后再熟读的基础上画出文中雨前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中的语言片段时,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读雨后初晴的段落,再把雨后美景画出来,再出示图片,真切感受雨后的美。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课的几个动作字词“垂、挂、压、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词。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学习雷雨前的段落时候,没有说明为什么是1到3自然段,另外语速较快,在这一点上我一定要注意,还有因为学生字用的时间有一点长,导致有两个短语练习没有讲到。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岩石书》教学反思
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告诉我们: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岩石书的含义 ……此处隐藏6035个字……,时间----夜,对象----雨,心情----喜。
课堂上,在联系实际说春雨特点时,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春雨的“细”(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绵”(潜入夜,细无声),指导学生观察了当时教室外的雨,当时确为春雨绵绵,但孩子就是说雨有声,也大,(他们说的,是昨夜及前两天的雨,那给了他们太深的印象了吧,自己也在这时想起了以前课堂上不时出现的疙瘩: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自己都不大认同,但必须按教参中的要求传授,教给学生时,自然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感染力。)有些强迫着让孩子再听听雨声---没有,这节课就这样接着上了,扣着“好”,让孩子们理解了这首在上学期就会背了的诗。
今天,再打出这篇后记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当时,我怎么就不多花些时间,让孩子静下来呢,让他们静下来,用耳朵,去感受春雨,雨确是无声的啊,在倾听里,体会诗文,也体会那春。
再查资料,“《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怪只怪,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备得详尽。
明白了,教学时,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春雨,如诗人杜甫在诗中描写的那么好。而是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写成都的雨,是一场典型的春雨,当然,春雨,也有例外。
就这么简单的`,明白了。自己的理解局限也局限了自己的教学。教者,要有多深厚的学识做为底蕴才能让自己的教学顺畅、睿智,才能不误人子弟呀!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赵小艺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1:“飘”。
师板书:旗子飘
师:我这有一幅赵小艺的画你们想不想看?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有树,有房子,还有飘着的旗子,我感受到有风了。
陈丹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
生:想
师: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
生:很美
师:他的画中有风吗?
生:有风,小树已经弯了
宋涛的画:
宋涛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我通过“斜斜的”的这个词感受到宋涛画出了风。(师板书雨丝斜)
师:我这还有宋涛的画,你觉得宋涛的画怎么样?
生1:宋涛的画有茂盛的树,有斜斜的雨丝,让我感受到了风。
三、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泉水》以儿童化的口吻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本课出现了比较几个难记、难写的生字,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进行难写字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突破识字教学难点。
学生现在虽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但课文中让学生体会、模仿、自己揣摩泉水的“心态与神情”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在第一片段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泉水流过的`诗一般美丽的意境,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实践对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此外,背诵课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学生背诵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背诵方法的指导。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1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我努力为学生多次营造文本同学生实际生活相构联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个导入环节,既让学生重温了玩耍时的情景,又激活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情感,学生入情入境,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充满童趣的活动。他们个个谈得津津乐道,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2 促使学生的相关生活经历的想象,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营造气氛,感受情趣”的环节中,我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会文本中人物或兴奋、或骄傲、或羡慕之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借此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