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6 04:34:3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 ……此处隐藏16613个字……>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

5、指名读、齐读

6、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

学生可能会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过渡: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阅读故事,介绍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3、 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一系列数字。

4、 指名读,说说体会

(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

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

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

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

六、总结: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生字

理、伟、姓、制

板书设计: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本堂课,就教案而言,我想是有不少问题的。朱校长的一句话“重点段落没有抓准。”很精辟地诠释了我的教案。但总而言之,我也觉得经过了一年的工作,我的教态自然、柔和了许多。虽然面对台下的众多领导,我一点也没有紧张。与此同时,以前领导和其他老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过程问题设计太多”的毛病,我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就本课而言,我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从教案中,就可以看出来。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常规课。记得刚做语文老师的时候,我常常会忽视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字词的过关、朗读与默写课文。因此带的七班常出现有难度的.卷子考得比简单的卷子好的怪圈!为此,在新学期的到来,我痛下决心,钻研新课标、重抓基础。

在本课的设计上,因为不善引导学生,出现冷场,我确实是在有意降低难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说出重点词语是“挖通、劈开、引导。”应该对学生放手,可以先这样问:“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还是这一句,我没有说清“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里的“九”是虚指。说明了禹为了将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许多河、劈开了许多山,从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万苦”。而且我还忽视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这点可以和禹的父亲鲧采取的“堵塞”进行比较。从而体会禹的机智。

总而言之,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着重点段落没抓准、没挖深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控制课堂气氛上,我还欠缺得很。但这次赛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更从暴露的问题中,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我想,赛课,重点不是自己上得怎么样,而是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才能走好。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