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应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74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本文笔者在高中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的教学后,及时从亮点和败笔上进行教学反思,并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目标,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对众多化学教师应该有所启发,现综述如下:
教学案例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
1Zn——Zn稀硫酸
2Cu——Cu稀硫酸
3Zn——C(石墨)稀硫酸
4Zn——Cu硫酸铜溶液
5Zn——Cu无水乙醇
6Zn——Cu稀硫酸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教学案例分析: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教学反思视点:
教学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教学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教学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教学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课后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 ……此处隐藏9826个字……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 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4“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对……有关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点,典型的事例,模范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这里指出“再现”在教学中的一般表现形式,多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举例。大家不难发现,学生的一个贴切而生动的举例,往往会使课堂顿时生辉,激起阵阵波澜。举例在本质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肯定和认同,或否定和质疑,或深化和补充。这些事实和道理之间的连接需要通过认知能力进行加工,而认知能力又恰恰来源于一次次的“连接”。比如举例前的收集和积累,举例时的语言组织和快速提炼,举例后的反思和回味等,就是学生捕捉道德问题和现象,进行道德信息的提取和甄辨,陈述理解和形成态度的过程。因此,举例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不仅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学法。学生的举例,同时也是评价和衡量其认知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举例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扩大“例”源。小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与成人比相对要窄,加上无意注意和兴趣记忆的年龄特征,常常在上课发言时出现信息空白和记忆阻隔而说不上来。扩大“例”源办法有:(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搞好课内外衔接。如生活中环境污染现象,邻里之间关系如何等;(2)利用传媒获取信息:如经常收听收看广泛电视阅读报刊杂志,从中可以及时掌握大量有用之“材”;(3)加强课外阅读:童话故事,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中有丰富的道德事例,可推荐学生阅读。扩大例源能让学生增强收集信息的意识,达到“见多识广”的效应。
二、增强“例”用。有了“例”源,关键在用,这样才能充分地使学生心中的例子活起来。教学中老师一要做到让学生多发言,让多数学生讲话,有些知识及信息应尽可能地由学生来呈现,老师只有引导、评点、调控,把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二要善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从而促进学生寻找丰富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如在上《保护珍贵动物》一课时有位老师引用了《楚天都市报》头天刊载的一则关于动物园的一头雄狮两次伤人、动物园申请上级部门准备“枪毙”雄狮的消息,顿时引起争论:有的说该杀,不然还会伤人;有的说不能杀,并举例说曾有一个动物园的大象踩死了人并没有处死。论辩丰富了学生用“例”的机会。其三,针对某些内容可设计新闻发布和新知识介绍的教学环节。如“祖国的伟大成就”这类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课中加以展现。对于信息意识强知识面宽的学生可设置“小灵通”之类的奖励给予肯定。
三、学会“例”证。课堂上,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举例”的质量。基本要求有三。首先是举例的准确性。所述事例在数据上事理上情节上要真实。其次是举例的贴切性。有的例子用在某处可能不错但也许不太贴切,容易产生误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保护珍贵动物”时学生讲了歌曲“丹顶鹤”中“女孩”救丹顶鹤而献身的故事,这个事例本身具有极端的一面,当有学生表示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要向“女孩”学习,老师表示了赞同。笔者认为这就有了误导之嫌,是学其精神还是学其行为?小孩子的安全应是头等大事。三是举例的典型性。典型即要求例子有代表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要能有力地回答提问,能以少胜多,听起来感人,印象深刻。如在学习《尊敬老人》一课时有学生就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他隔壁张叔叔和他爱人都在外做生意,家里的张奶奶无人照顾,张叔叔就请了一个保姆专门照顾。他认为这也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表现,因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变化了。这个例子在当前城镇居民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培养举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辩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思辩能力和道德视野的扩展,他们心中道德事例的储存就会象滚雪球那样不断扩大,学生举例的水平就会实现一个由低到高,由一般到精彩的渐变。反之亦然。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5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第一课时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初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灵活根据题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
1.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2.分类型进行练习。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
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由于分类型讲解练习,导致时间分配不足,个别题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2.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够,导致个别学生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没有掌握。
再教设计:
1.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能小组解决的问题,就小组解决,充分发挥小组组际间的交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抓住易出错类型题,重点讲解,重点训练。